138.夷族之刑(1 / 2)

“令狐茂在《讼太子冤书》直白地指出父慈方能子孝, 父子不和则家室丧亡。皇太子为陛下嫡长子,是将承继大汉万世大业的合法继承人。而那江充就是个来自市井的奴才,陛下怎么能让这等奴才有机会挟陛下的名义迫害皇太子, 以至陛下与太子至亲骨肉竟不能互通消息。”

“太子进见不到君父,退又被奸佞陷害, 蒙冤无处申诉, 愤怒之下杀死江充,却又害怕陛下降罪, 这才被迫逃亡。子盗父兵只为救难,以免遭陷害,而不是要谋反。陛下现在不查明太子冤屈, 就过分苛责太子,派丞相追捕, 天下臣民皆是战战兢兢不敢劝说陛下,我看着实在太痛心了。”

“陈太子之冤后, 令狐茂又力劝武帝骨肉之情不可轻易割舍, 切莫因一时之气, 让逃亡在外的太子出什么意外。同时表示自己所言全因对陛下的忠心, 现在人就在宫门外等候, 陛下要是听得不高兴,大可杀了他泄愤。令狐茂的陈冤书条理分明,字字珠玑且带着急切。”

“为什么急迫呢?令狐茂应该是感觉到了以刘屈氂主持追捕太子会造成什么局面。要是没找到人就罢了, 一旦找到人, 刘屈氂绝不会让太子和皇孙活着。担心迟则生变,令狐茂才会不惜性命催促汉武帝改变原旨。”

“我们前面说过当时武帝并没有备选的储君人选,虽有其他成年的儿子,但基本是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对于当时被武帝折腾的户口几乎少了一半的大汉朝, 大汉百姓太需要一位宽和仁德的储君了。”

“毕竟那会儿大家也没有上帝视角,不会知道有托孤大臣能够完成本该由下一位君王完成的使命。如果说土地兼并等原因让王朝更替无法避免,那么王朝的寿命就与君王的贤明与否息息相关了。”

“已发生的事情不可挽回,但是对于有大局观看得长远的人依旧希望武帝可以查明太子的冤屈,宽宥太子,以免武帝死后上来个废物皇帝。风雨飘摇的大汉朝需要的是一个汉文帝那样的仁君,太平庸的继任者搞不定这烂摊子了。”

“只不过当时敢在汉武帝盛怒中不惧生死去上书的只有令狐茂罢了。”

“汉武帝看到这份《讼太子冤书》深受感动,有所醒悟,然许是还在生气太子擅自动兵,或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轻信奸佞之臣,拖拖拉拉,没有马上公开赦免太子。大约他是不觉得有人真敢杀了太子,等着太子被抓回来,狠狠教训一顿之类。”

“可他不知道想要太子死的从来不止江充、韩说,李广利和追捕太子的刘屈氂以及那些因追杀太子一脉封侯的哪个不希望太子快点死?在武帝杀了放走太子的田仁逼死想要保田仁的御史大夫暴胜之后,这些人看到了他‘杀子的决心’,更放心令太子拒捕而亡了。”

“卫太子与当时在身边的两个儿子逃到了隶属京兆尹的湖县,被泉鸠里一户普通百姓收留。这户百姓在此之前应不认得太子,却决定冒险收留太子。然主人家贫,只能靠织卖草鞋奉养太子父子,非常幸苦。”

“老刘家与草鞋是有缘分的,卫太子得了买草鞋的百姓奉养,他的同族季汉昭烈帝刘备和宋武帝刘裕落魄时卖草鞋为生。卫太子父子被通缉不能出门,见主人辛辛苦苦卖草鞋奉养他们父子,心生不忍,听说有个旧相识住在湖县,就让人去求助因此泄露行踪。”

“许是这个旧相识或其家人出卖,追捕的人很快就找到了太子。追捕之人显然无意让太子父子活着回长安,进门就拔刀杀人。主人家为了保护太子与追捕的官兵相抗和两个皇孙一起被格杀。太子不愿受辱,自尽身亡。”

“可惜那位收留太子,并为保护太子慷慨就义的义士并没有名字留下。倒是追捕的人中有个叫张富昌的山阳男子和新安县令史李寿有留名。”

“我想太子的死对于汉武帝来说既是意料之中,又是预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在汉武帝下令让刘屈氂追捕太子就该预料到太子会死在外面,但我想汉武帝的潜意识没觉得太子会死在外面,而是应该抓回来,由他处置。”

“哪怕是废太子什么或者处死太子也该是由武帝这个君父来处置,而不是就这样就被追捕的人格杀逼死了。太子之死传回长安,已经觉察或者说已经意识到太子冤屈的武帝心情应该是相当复杂了。”

“虽然令狐茂的《讼太子冤书》让武帝有所醒悟,但事情发生到这个地步,让皇帝承认自己错了,却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承认太子之冤屈,汉武帝就必须直面自己为人蒙蔽逼死皇后和太子的错误。”

“最最重要的是,武帝此时应该已经发现了,身边的人竟然都成一伙了。内臣苏文、丞相刘屈氂、将军李广利等人一口咬定太子是谋反,马通等人因追捕太子封官进爵,没有人愿意太子翻案,他们已经开始谋立新的储君了。”

“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幕,李广利出征,刘屈氂送行,两人堂而皇之讨论储君问题。晚年的武帝非常多疑,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相信,自然也不会全然相信刘屈氂、李广利这些人,因此两人的‘密谋’很快被汉武帝察觉。”

“刘屈氂这个让武帝下定捕杀太子一脉最后决心的丞相和李广利这般昌邑王舅父堂而皇之的谋立新储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