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伯常他,他跑路了……(1 / 3)

“啪!”

刘协一把拍打在了扶手上,脆声响彻大殿之上。

似是已有决断,刘协目光平视前方,沉声道:“那就依卿之见,明日朕也看一看这朝堂人心。”

“不过,朕不欲轻罚这等人,还请丞相下令大理寺、校事府提前于今夜做足准备,”刘协以威严雄武的目光看向曹操,“朕,要酌情重罚,这些人若真的欲伙同冀州不轨之徒,残害我大汉忠良,绝不轻饶!”

“特别是张爱卿,他已多次被人冤枉,朕心中本就愧疚。”

曹操是低身拱手的动作,此刻听完了刘协的话是眉头紧锁,一时竟没想明白他的情绪,怎会如此激动?

比起为忠良撑腰出气,提及张韩时候陛下好像更加来劲。

那你倒不如直接说别人不能害张韩。

“陛下圣明,”曹操还是平静的说道。

……

第二日上朝时,果有人提及了河内赈灾之事。

初提及的时候,有两个御史跳出来想要唾骂张韩“家风不严”,贪墨成风,自私自利,才有这般家产。

然后从这个话题,一直引到曹操身上,来抨击内戒令。

稍稍拉下来一点曹操的声名,因为现在的曹操在政坛上实在是太“完美”了,仁义、善战、谋略无双、任人唯贤、至德尊君……

这些原本不该出现在这枭雄身上的品质,竟然越来越多,这让当年早期评价曹操的那些人全部看走眼。

所以,除了祖父辈的阉宦出身,现在竟然已经没什么可用来抨击曹操的。

嘿,他还成了长乐殿上最亮的月亮了!这多吓人。

是以这些御史,得了背后公卿的授意,也都想争回些许名气,向士族阶层请功。

这些人话一说出口,刘协便在认真聆听,大殿之上的其余人更是安静不语。

御史们看到此景,越发的来劲。

“张伯常,实乃祸国也!记建安元年六月,查得张伯常调运金五万出城,私设于城外山庄之内。”

“建安二年春,大理寺少卿离许都前往扬州作战,在境内留下商贾马队六支,往返汝南、颍阴、淮南与广陵诸地,大发横财。”

“此次乃是遇流民冬灾,方以家资揽声名,欲成名流!”

“此计深远,却也心思叵测!”

司漕运调送的漕运侍御史,大放厥词,将很多旧账一股脑的翻了出来,而且还都是有所记录的。

御史府共四十五名侍御史,其中漕运、秀衣、治书三大侍御史和张韩扯得很近,漕运可监督张韩的商贾贸易去处。

秀衣侍御史则是掌刑事监察、治书则是直通天子,和陛下密切相关,张韩的许多事迹都可直达天子。

而且是,监察侧面公允的给予通报,所以这三大侍御史之中,只有漕运和张韩关系不好。

毕竟,张韩挣的钱并不打点给他,他也一直清高行事,对外说不屑于收。

只察官吏私开商道,谋取私利之行,所以他盯张韩盯得很多,这时候一下说出来,惹得殿上一阵热议。

很多人也都跳了出来,一直安静了不知多久,御史慷慨说完之后,刘协勃然大怒,直接拍案起身:“胡说八道!”

“一派胡言!张少卿自任大理寺来,处理多少案件,梳理多少治安!”

“许都之内,以府尹、寺卿、丞相府、尚书台、御史台,均上奏表明其忠心正直,难道整个许都都在骗朕!?”

“陛下,那是满朝公卿均慑于丞相之威,乃在阿谀谄媚而已!臣陈季常,无惧其威,仗义执言!”

“哈,”曹操摇头失笑,一时舒适的挪了挪位置,饶有兴致的看着这朝堂趣事,显得十分镇定自若,毫不慌张。

那御史的神情,一看便是大义凛然,以此殿上当着文武直言,大有青史留名的态势!

何等的壮烈忠直!

只可惜,刘协从身前的案上取了数道书简,扔在了他面前,道:“张少卿之家资、家中有商贾取利,朕早已知晓,他能挣取钱财,非是以权谋私,而是本就大功于我汉廷天下!!”

“你好好看看,大声诵读!这是各州郡送来的请功表!甚至写明境内有耆老献酒!有万民请愿!”

“如此,你等不觉得羞愧吗?”

“少卿苦心孤诣为治民而心忧,散尽所得只为救治灾民,却在伱等口中为祸国之人?!他的功绩,你是否不知?”

“我,我……”

陈季常跪伏在地,手里捧着方才地上所捡起的奏表,看完之后整个人脸色都不好了。

遭了,遭了……

他竟还有这桩功绩在此,这是繁荣富郡之功……

“陛下,是微臣不察……”

“不察?”刘协居高临下,目光冰冷,沉声道:“将此人送去大理寺审讯,校事府查抄其府邸,看是否私通外敌!”

“方才朝堂上言治罪少卿者,一同依此道查办!”

“陛下,陛下饶命啊!!”

“陛下,臣等均是仗义执言,秉忠进意,绝不是恶意中伤!”

这一下,瞬间跪伏了十几名官吏,看得刘协顿时傻眼,愣了愣后心里还是有些不敢相信。